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网站主页 > 独家报道 >

描绘“三农”新蓝图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1-16 14:44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了2024年“三农”工作。

会议对“三农”工作有哪些新提法和新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怎么干?2024年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什么?探索“千万工程”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深入理解“枫桥经验”?《中国报道》记者就上述系列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已经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正走向新的阶段。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加强调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贾伟分析指出。

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贾伟表示,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优势资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贾伟建议,要加大资源全力投入,人力财力物力都要向乡村振兴转移,实现资源高效动员、有效整合和集中投入;强化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整合各类科研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的成果;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及时总结和完善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试点工作,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

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千万工程’经验,意味着要加大乡村建设的力度,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国的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缩小城乡差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即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这项缘起于浙江乡村环境变革的探索,催化带动了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成为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中国梦的“起手式”。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

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看来,“千万工程”的探索,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精髓要义,“千万工程”坚持人民至上,顺应城乡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城乡一盘棋”理念推进城乡融合,走出了建设新农村与推动城镇化矛盾的误区,也改写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有乡无、城多乡少、城高乡低”的二元对立格局,为我国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借鉴。

“会议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这是发达地区的经验,要有一定的财政投入并引领社会投入为基础。”孔祥智告诉记者,“可以预期,国家必然要选择一定数量的乡村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他同时指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学习,关键是要学习其精神实质,把握其经验内涵。

提升耕地质量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此次会议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我国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2023年粮食丰收是在应对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农民群众努力耕耘,支农惠农政策得力,良田良种良法共同发力等。

“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强,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钱前说,为此,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粮食稳产保供举措。

会议提出,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今年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贯穿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步骤,也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孔祥智说,“明年国家在粮食生产、耕地保护会有更大力度的投入,尤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上。”

“不容忽视的是,在自然灾害频发、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升级、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强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另外,我国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剩余耕地建设难度增大,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贾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此次会议从注重健全耕地数量向重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具有指引性,并提出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从关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到重视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专家表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布局出发,让主产区共享粮食产业链延长和粮食附加值提升带来的效益极为必要。未来,应在全面核算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促成农民种粮得利、政府抓粮获益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地”的方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会议提出,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会议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良种技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大豆、玉米单产是美国的60%左右,提升空间很大,这里面不仅仅是品种技术,要有立地条件、水利条件等,还需要做艰苦的努力。”孔祥智说。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会议指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何为“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也就是依靠群众进行乡村治理的经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枫桥经验”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绍兴市考察。他来到“枫桥经验”陈列馆,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历程,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情况。

贾伟表示,应结合新时代特征,深入理解和发展“枫桥经验”。一是立足预防,预防在前,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立足调解,调解优先,充分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立足法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四是立足基层,就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切实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

孔祥智指出,深入理解“枫桥经验”,就要充分挖掘乡村老党员、老干部资源,依靠农民群众治理乡村,把乡村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苗头、化解在基层,实现“法治、自治、德治”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中国报道》2024年1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